文章详情

2864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自然转归

发表于:2015年04月05日 访问人数:5608人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即B 超诊断的胆囊胆固醇结晶,其特征为胆囊壁单个或多个点状强回声,伴后方“彗星尾征”,不随体位移动。此型病例在临床工作中相当常见,但大多数医院的超声医生对此存在意见的不统一和命名的不一致性。超声医学学术界将其定义为“胆囊壁内结石”,但实际临床中,由于“胆囊壁内结石”的诊断对于患者会产生较大的思想压力,因此我国国内的B超医生在实际工作更倾向于诊断“胆囊胆固醇结晶”,并认为是胆囊结石的前期病变。对此现象的专门研究相当缺乏。

       人数2864 人,其中男1334 人、女1530 人,年龄20~92 岁.

【诊断标准】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 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单个或多个点状强回声,伴后方彗星尾征,不随体位移动。

       胆囊结石: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可随体位移动。

       胆囊炎:急性或慢性右上腹痛或不适症状,右上腹压痛或压之不适感,B超检查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或胆囊缩小,壁增厚、毛糙。

       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胆囊内壁探及向腔内凸起的单个或多个乳头状和(或)不规则形状偏强回声团,基底部较窄,或有蒂与胆囊壁相连,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结果】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并发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结晶组,有统计学差异,而并发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与非结晶组无明显差别。随诊期间,结晶组胆固醇结晶自然消失114例(45.8%),结晶消失后未见有胆囊结石出现,9例(3.6%)转化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结晶组另135例仍然发现有结晶,其中3 例并发新的胆囊结石,2 例并发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45例(18.1%)在随诊期间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3例因并发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进行胆囊切除术,病理提示胆固醇沉着症。非结晶组有116例(4.44%)出现结晶,104例(4.0%)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与结晶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可自然消失,结晶的持续存在可对胆囊壁造成损害,是胆囊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与胆固醇沉着症存在关联,未发现与胆囊结石相关。

【原因】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并不是由胆汁中的胆固醇结晶直接物理沉淀于胆囊壁而形成。其发生的病理基础有两种:其一为胆囊壁上皮细胞主动吸收胆汁中的过多的脂质/胆固醇,然后将其排泌至胆囊黏膜下之细胞间质中,由巨噬细胞将其吞噬,经血流或淋巴途径将其清除;若这一途径受到阻碍,则造成胆固醇在上皮细胞及黏膜固有层的沉积。当大量的胆固醇聚集后,这些巨噬细胞死亡,形成胆固醇结晶的沉积。该病理基础发展若为局部,可逆和较轻的表现为正常胆囊,其中部分可见胆固醇结晶现象,部分进一步发展为胆固醇性息肉;若为弥漫性病变,则发展为“草莓样胆囊”。以上病理改变为胆固醇沉着症的两种形式。其二与胆囊壁罗- 阿氏窦密切相关。文献报告胆囊正常黏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即可形成罗阿氏窦,在腺肌增生或慢性炎症存在时,则见罗阿氏窦数目增多,黏膜肥厚增生。罗阿氏窦内胆汁淤滞,可造成胆固醇结晶的沉积。此次研究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以第一种病理基础为主,较大比例为可逆性改变,结晶可自然消失。观察人群中未发现胆囊腺肌症,随诊人群中有3例手术,术后病理提示胆固醇沉着症,提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与胆固醇沉着症密切相关。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现象随着我国体检工作的普及和大规模展开,在健康人群中已是一常见现象,在我们研究中发现其发生率为8.69%(249/2864)。但其临床重要性仍不清楚。我们认为该现象与胆囊胆固醇沉着症密切相关,也有学者认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脱落后可形成胆固醇结石,为结石的前期病变。田伏洲等人在一个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发现胆固醇沉着症不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我们的研究发现,有无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两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并无差异,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不导致胆囊结石发病率的增加。在进一步自然转归的观察中,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人群114例结晶消失后,有9例在结晶部位出现胆囊息肉样病变,却未发现有胆囊结石的形成,不支持结晶脱落形成结石的推测。因此我们认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并不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前期阶段,而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一个表现或胆固醇性息肉的前期阶段。

       国外动物实验提示胆固醇结晶可通过细胞免疫的机制造成胆囊壁的损伤和炎症。我们的观察研究中,初次体检即发现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人群并发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结晶组;随诊期间,结晶组发作胆囊炎的累计发病率亦明显高于非结晶组,提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是胆囊炎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胆固醇结晶在胆囊壁内可促进胆囊炎的发生,对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人群的干预可能促进其自然消失,从而减少胆囊炎的发生。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