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震荡
【定义】
头部外伤导致轻度脑损伤,引起短暂脑功能障碍。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
(2)短暂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3)近事遗忘(逆行性遗忘);
(4)可有脑干、延髓抑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冷汗、呼吸抑制、四肢松软等;
(5)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烦躁等;
(6)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辅助检查
(1)腰穿颅压正常,脑脊液无红细胞;
(2)头颅CT检查颅内无损伤改变。
【鉴别诊断】
轻度脑挫裂伤、醉酒、药物中毒。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约一周,给予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
2、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CT。
二、脑挫裂伤
【定义】
头部外伤后,脑组织的变形和剪性应力导致着力点和对冲部位脑实质损伤,脑实质点片状出血,软脑膜和脑组织断裂、水肿、坏死。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
(2)意识障碍,其与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多为伤后立即昏迷,且时间较长,一般超过半小时;
(3)局灶性神经功能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锥体束征、视野缺损、感觉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
(4)生命体征改变: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浅快,血压早期下降,后期可增高;
(5)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Cushing反应等;
(6)可有脑膜刺激征;
(7)可有脑疝表现:小脑幕裂孔疝——患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和锥体束征;枕大孔疝——呼吸循环紊乱。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有应激表现:白细胞增高等;
(2)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可有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受损等;
(3)血气可有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
(4)腰椎穿刺可见血性脑脊液;
(5)头颅X线平片可有颅骨骨折;
(6)头颅CT可见脑组织呈混杂密度改变,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区,呈“胡椒面”样,周围可有水肿,脑室、脑池受压变窄,可有中线移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7)头颅MRI可进一步了解受损脑组织部位、范围和周围水肿情况。
【鉴别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脑震荡、颅内血肿。
【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CT;
(2)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
(3)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4)维持血压正常或略偏高;
(5)降低颅内压:头高15°~30°、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PCO2维持在25~35mmHg)等;
(6)使用激素;
(7)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8)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限制液体入量;
(9)对症降温、镇静;
(10)营养支持;
(11)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复治疗,包括高压氧、理疗、针灸、功能锻炼等。
2、外科治疗
经内科治疗后,颅压仍超过30mmHg,甚至出现脑疝,CT显示有占位效应,中线移位;需行去骨瓣减压术和(或)脑损伤灶清除术。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
【定义】
加速或减速惯性力所致的弥漫性神经轴索损伤,主要位于脑的中轴部位,即胼胝体、脑干、大脑半球灰白质之间、脑室旁等处,病理表现为轴索断裂、轴浆溢出。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
(2)伤后持续昏迷;
(3)生命体征紊乱,包括呼吸节律紊乱、心率和血压不稳;
(4)瞳孔变化:可时大时小或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可有凝视;
(5)四肢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可呈去大脑强直。
(6)可出现脑干生理反射消失,包括头眼垂直反射、头眼水平反射、角膜反射、嚼肌反射等;
(7)可出现掌颏反射、角膜下颌反射。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2)血气可有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
(3)腰穿颅压可正常;
(4)头颅CT和头颅MRI可见大脑皮质和白质之间、脑室周围、胼胝体、脑干及小脑内有散在的小出血灶,无占位效应;
(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见病灶以下正常,病灶水平及其上异常或消失。
【鉴别诊断】
脑挫裂伤、颅内血肿。
【治疗原则】
1、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CT;
2、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纠正呼吸循环紊乱,吸氧,必要时,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4、脱水:甘露醇、速尿;
5、激素;
6、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对症降温、镇静;
8、营养支持;
9、防治各种并发症;
10、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复治疗,包括高压氧、理疗、针灸、功能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