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脑包虫病

发表于:2015年03月31日 访问人数:5705人

【定义】

       脑包虫病又称脑棘球幼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狗绦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所致的疾病。包虫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广泛,主要流行畜牧区,主要寄生部位在肝、肺。脑包虫约占1%~1?54%,儿童发病高,男多于女,单发囊肿多见。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多来自流行病的畜牧区或与狗羊接触密切;

     (2)有肝、肺包虫病史;

     (3)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视乳头水肿;

     (4)局灶性体征表现为侵犯额顶叶出现癫痫,语言障碍,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共济运动失调。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达12%~59%;

        2)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3)免疫学检查:间接血凝试验(IHA)、颗粒凝集试验(胶乳LA)、免疫电泳(IFA)、双扩散试验(DD)、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阳性反应。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原发性包虫:脑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巨大囊性病灶。密度相当或稍高于脑脊液。有占位效应。周围水肿较轻。边缘几乎没有增强、囊壁本身可有钙化。继发性:可见脑内多发性圆形囊肿,较小。有相互融合倾向。

        2)MRI:可见脑内囊肿,囊内物在T1、T2加权像上同脑脊液信号。 可显示子囊和头节,呈高信号。

【鉴别诊断】

       与其他脑部的寄生虫相鉴别。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包虫囊肿切除,应完整摘除,不要切破使囊液外流。包虫囊肿穿刺,囊液抽吸术等。

2、药物治疗

       服用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30天为一疗程,中间间隔2周后继续下一疗程。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