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皮肤病的激光治疗选择

发表于:2015年01月22日 访问人数:7160人

激光在临床医学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皮肤科激光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现代化治疗手段。“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的提出使激光治疗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连续激光在破坏病变组织的同时也造成了正常组织的损伤,所以脉冲激光逐渐成为主流激光被临床所接受,针对不同类型的皮肤病变选择不同波长、脉冲宽度、功率密度的激光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面部皮肤病变治疗的激光选择与应用。

1 良性增生性病变

面部良性增生性病变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的损害突出于皮肤平面,超脉冲CO2激光(10600nm)和铒激光(2940nm)的热效应主要被水分吸收,组织穿透较浅,能精确地破坏增生组织,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瘢痕的发生率极低,从而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超脉冲CO2激光与铒激光相比,前者穿透组织略深,治疗时间短,设备已国产化,应用更广泛;后者更多用于激光皮肤磨削术。

1.1 扁平疣

好发于面部,散在的扁平圆形或多角形斑片、丘疹,正常皮色、淡红色、淡褐色或棕褐色,可沿皮肤抓痕出现条形损害(同形反应)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表皮上部细胞空泡化,真皮无变化。扁平疣是由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对内服和外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择激光治疗。

1.2 脂溢性角化(老年斑)

多发于30-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亦可见于青年人。早期损害为扁平、界限清楚的斑片,表面光滑或呈绒毛状。以后逐渐高出皮面,表面粗糙并有脂溢性薄痂,淡褐色或棕褐色。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

1.3 汗管瘤

以青中年女性常见,主要发生于眼周,散在孤立的圆形扁平丘疹,少数人在额、颈、胸腹部有累及。皮损表面有蜡样光泽,多为正常皮色、红色或褐色。病理表现为真皮上部上皮细胞聚集的小团块,中央有发育不良的汗管。

1.4 毛发上皮瘤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儿童期发病。以面中部沿鼻唇沟对称分布、散在孤立的半球形或锥形坚实性丘疹,正常皮色表面有光泽。病理表现为真皮内角质囊肿及类似基底细胞组成的肿瘤岛。

1.5 Pringle皮脂腺瘤(血管纤维瘤)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儿童期发病。是结节性硬化症的皮肤表现之一,面部以鼻唇沟为中心散在坚韧的红黄色小丘疹,直径1-10mm,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有增生的毛细血管、皮脂腺或不成熟的毛囊,患者可同时出现甲周纤维瘤,腰骶部鲛鱼皮斑和白色斑等多种损害。

以上5种病变多选择超脉冲CO2激光进行治疗。

对仅有色素加深而未高出皮面的扁平疣或脂溢性角化,选用Q开关Nd:YAG激光/KTP激光(1064nm/532nm)或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755nm)治疗;对结节性硬化红色损害,在激光去除突出表面部分后再用染料激光(585nm)或Nd:YAG激光(1064nm)去除血管扩张,以增加疗效。

2 色素性病变

面部色素性病变对美容的影响较大,近十年来新型Q开关激光在治疗先天性色素病变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几乎取代了传统的连续激光、冷冻、物理磨削和化学剥脱等方法。Q开关技术是在数纳秒的脉冲时间内使色素颗粒瞬间爆破,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细胞不产生破坏,部分色素颗粒向表皮移行随痂皮脱落,更多的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经淋巴循环排出体外,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2.1 面部色素痣

真皮黑素细胞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年期,表现为黑色或褐色的点状斑疹、丘疹,数毫米至数厘米大。病理上根据痣细胞巢的位置又分为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

采用超脉冲CO2激光逐层烧灼、炭化以去除肉眼可见的色素。CO2激光在破坏痣细胞的同时无选择性地损害表皮及周围正常组织,所以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对较大的色素痣激光后会遗留瘢痕,建议选择手术切除。对于有恶变趋向的色素痣,虽然激光治疗能封闭血管、淋巴管,能阻断肿瘤细胞的转移,我们认为要首选手术切除,同时送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2.2 太田痣

面部单侧上下眼睑、颞部及颧部青灰色、蓝灰色或褐色的色素性斑片,少数发生在双侧,患侧巩膜可有色素性斑片。组织病理显示真皮中上部胶原纤维束之间散在大量的黑素细胞。

2.3 颧部褐青色痣

常见于女性,多有家族性发病。主要在两侧颧部,少数也可在眼睑、鼻部,为群集的1-5mm灰褐色或黑灰色圆形、不规则形的色素沉着性斑片。病理显示真皮上部胶原纤维间散在黑素细胞。

太田痣和颧部褐青色痣的病变部位于真皮浅层,由于激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与激光的波长成正比,所以选用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波长755nm)、脉冲宽度50-100ns,能量密度5-8J/cm2,光斑直径3mm。Q开关Nd:YAG激光(波长1064nm),能量密度5-8J/cm,光斑直径3-7mm。

2.4 雀斑

面部较多的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理显示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中黑素含量增加。由于病变部位较表浅,选择Q开关倍频Nd:YAG激光(KTP激光532nm)或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577nm)。

3 血管性病变

影响美容的良性皮肤血管性病变主要有“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毛细血管扩张”三大类。“选择性光热作用”的机理是针对血液中的靶色基-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选择性地吸收特定波长的激光,瞬间产生的热量使血红蛋白发生凝固、微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导致病变部位的血管永久性破坏。根据激光的特性,在治疗中应该掌握管腔越细、位置越表浅,激光的脉冲宽度越短;反之管腔越粗、部位越深则脉冲宽度越长。激光波长的选择多围绕在氧合血红蛋白542nm、577nm吸收峰附近。

3.1 毛细血管畸形-鲜红斑痣

本病为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在皮肤表面粉红色、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边缘不整齐、不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随着年龄增长损害等比例扩大,但色逐渐加深,皮损肥厚,晚期可隆起或表面出现结节。病理显示早期累及的毛细血管细而表浅,激光治疗完全清除的可能性较大,治疗效果好,4-8岁以后由于畸形的血管增粗,虽经多次治疗有明显改善但难以彻底清除。目前开展较多的是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原理,针对血红蛋白吸收峰选择倍频YAG激光(532nm)、染料激光(585nm、595nm)或Nd:YAG激光。光敏剂常选用HMME(血卟啉单甲醚)或HPO(血卟啉衍生物);激光光源选择:铜蒸气激光(510.6nm和578.2nm)、氩离子激光(488.0nm和514.5nm)及倍频YAG激光(532nm)。

3.2 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

为先天性血管良性肿瘤,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病变可局限于浅表毛细血管时为“草莓状血管瘤”,累及较深的小血管时为“海绵状血管瘤”,当两者同时存在时为“混合性血管瘤”,组织病理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临床表现:草莓状血管瘤色鲜红,质地柔软的斑块,边界清楚,多略高出皮面;海绵状血管瘤则可扪及深部的团块。血管瘤有其自然病程,在1岁以内为增殖期,肿瘤组织体积增长迅速;以后进入静止期和消退期,所以部分血管瘤可能自行消退。传统的观点认为大部分血管瘤不需要治疗,但也有学者提出儿童期血管瘤一旦确认推荐早期干预,以阻止其进入增殖期,同时给家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浅表的草莓状血管瘤可选择SPTL染料激光(585nm和595nm)、倍频YAG激光(532nm)和Nd:YAG激光,部分混合性血管瘤也可以选用长脉宽或连续输出的Nd:YAG激光。发生在特殊部位或累及部位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治疗,包括局部注射或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普萘洛尔,浅层X光照射、免疫抑制剂和外科手术等。

3.3 毛细血管扩张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可由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季节、饮食、情绪及使用某些药物、化妆品所致。临床表现程度不同,从持续性面部皮肤发红到显明可见的线条状或树枝状扩张的血管,如激素依赖性皮炎、酒渣鼻早期、痤疮后红色痕迹等。治疗时要根据病变的范围、血管的直径选择激光的波长,单纯性的皮肤发红选择强脉冲(IPL)照射,血管扩张明显时选择染料激光(578nm,585nmNd:YAG激光。在某些情况下将强脉冲光与激光使用会出现更佳的疗效。

3.4 蜘蛛痣

本病原发于皮下一根小动脉血管扩张,血液从该动脉血管向周围呈放射性扩展,当点状压迫中央小动脉时,血管网立刻消失,去除压力后放射性的网状迅速恢复。治疗选择染料激光(585nm、595nm)或超脉冲CO2激光。

4. 颜面、躯体处认为影响容貌的毛发,如发际、胡须、腋毛、胸毛、四肢毛等。

随着激光技术发展,激光脱毛术以安全、高效的特点去除多余毛发,它分半导体激光、固体激光及光动学激光等。它以黑色素为目标,主要利用激光的热效应,破坏毛干的干细胞、毛囊及毛乳头,延缓毛发生长或使它失去再生长条件,而达到永久性脱毛。
    5.皮肤表面的色素斑、毛细血管扩张、面部细小皱纹、毛孔粗大,瘢痕、皮肤粗糙、弹性差,可选择光子嫰肤,是一种特殊波长的宽谱可视光,波长为5601200nm,又称为强脉冲光(IPL),它集光子技术的精华,高重复频率和大光斑,有效的刺激胶原蛋白增生,使皮肤恢复弹性、光泽,同时选择性祛除皮肤表面各种色素性斑块、毛细血管扩张,是一项无创伤性皮肤医学美容新方法。

激光在皮肤美容方面的应用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同波长的激光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治疗趋向于灵活性和个体化。同一种病变可以选择数种类的激光,不同的损害又可以用同一种类的激光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掌握激光的特性,正确选择激光的波长、能量和脉宽等重要数据,才能使疗效达到最大,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