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痛风的诊治

发表于:2014年03月07日 访问人数:7477人

一、痛风的定义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痛风常累及肾脏而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痛风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大类。原发性痛风除少数由于遗传原因导致体内某些酶缺陷外,大都病因未明,并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继发性痛风是继发于白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I型等。某些药物 如速尿、乙胺丁醇、水杨酸类(阿司区林、对氨基水杨酸)及烟酸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痛。此外,酗酒、铅中毒、铍中毒及乳酸中毒等也可并发继发性痛风。临床诊疗工作中习惯把"原发性"省略,我们通常所说的"痛风"一般都指原发性痛风而方。

二、痛风的发病机制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酶的参与。这些酶大致可分为两类:促进尿酸合成的酶,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转移酶。痛风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如长期存在,尿酸将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及肾脏等部位,引起关节炎、皮下痛风结石、肾脏结石或痛风性肾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痛风的分型

       一般说来,成年男性发生急性关节炎,尤其是大拇指受影响者,必须高度警惕患有痛风的可能性;如果其血中尿酸浓度也增高,即可诊断为痛风。个别病人症状典型而血中尿酸浓度不高,则须反复验血,或抽取关节液检查,找到尿酸钠结晶,也可诊断为痛风。痛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指出,痛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现代医学亦认为,原发性痛风与酶及代谢缺陷等有关,多半有家族史,国外报道为10%—25%,国内也有相似报道。该病最初出现症状的年龄可以从10多岁开始,一直到80岁左右,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病人95%是男性成年人。不少病人在症状出现前,血中尿酸浓度早就明显增高。女性病人约占5%,多数病人于绝经期后才出现症状。

       继发性痛风大多是由于慢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恶性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各种肾脏器质性疾病等导致的肾功能减退所引起。一般初次出现痛风的时间,往往是在已有原发病的数年以后。另外,高热量、高嘌呤饮食及饮酒也可诱发痛风。

       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②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③痛风性肾病变。

痛风性关节炎分类及其好发部位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人体内血尿酸增高后,尿酸盐在关节组织沉积,刺激关节并发一系列的炎性反应而造成的。痛风性关节炎在发作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

       痛风性关节炎可分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两种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发作性的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为突出表现,经过几天后可逐渐消退,关节功能亦恢复正常,不遗留关节损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是指在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导致关节结构及其软组织的破坏,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和活动受限,有的出现痛风石。慢性关节炎一旦形成,往往是不可恢复的,而且在慢性的基础上仍要反复急性发作,使关节损害更加明显。为了防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转为慢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急性关节炎的发作症状和频次,并努力彻底纠正高尿酸血症。

       脚趾及趾跖关节是痛风性关节炎最好发的部位,其中又以脚拇指关节及拇趾跖关节为最常见,其次为跗、踝、跟、手指关节,再次为掌指关节及腕、肘、膝关节等。较大的关节如髋、肩、骶髂关节受累机会较小。而下颌、胸锁、脊柱、胸肋等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则更为少见。

       由以上痛风性关节炎发生部位之比较可以看出:它主要侵犯手、脚、踝、腕等人体末端的小关节,而躯干部位的关节较少发生痛风性关节炎。这是因为这些末端的小关节具有以下几个有利于尿酸沉积的特点:

(1)末端小关节皮下脂肪很少、血液循环差、皮肤温度较躯干部位低,血尿酸易于沉积。

(2)末端小关节由于血循环较差,组织相对缺氧,局部之pH值稍低,亦有利于尿酸沉积。

痛风的诊断标准(1):

当前,国内外采用的痛风诊断标准,是美国类风湿学会在1977年制定的,共包括九条:

(1)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在一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

(3)整个关节呈暗红色。

(4)第一脚拇趾跖关节肿痛。

(5)单侧跗关节炎急性发作。

(6)有痛风石。

(7)高尿酸血症。

(8)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9)发作可自行终止。

       凡具备该标准三条以上,并可排除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以上标准比较繁琐,难以记忆。在临床中常以下列三项作为诊断依据:

(1) 典型急性关节炎发作,可自行终止而进入无症状间歇期,同时证实有高尿酸血症。

(2) 关节腔积液中或白细胞内发现有尿酸盐结晶。

(3) 痛风结节中有尿酸结晶发现。

       凡具备上述三项中之一项者即可确诊为痛风。

       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医生或是病员,对上述的诊断标准不要生搬硬套。在一些不典型的或早期的痛风病人身上,可以缺乏上述之典型诊断依据,而仅表现为轻微的关节痛,甚至血尿酸升高也不明显。这时就应当将其作为随访观察对象,定期复查,而不应轻易做否定诊断。

痛风的诊断标准(2):

       关节滑液和痛风结节中找到尿酸盐结晶,可依此作为诊断痛风的“金标准”。但当取材困难或条件所限时,根据12条临床特征中具备6条,也能确定痛风的诊断。另外,该标准还需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例如用秋水仙碱试验性治疗迅速有效,同样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一、关节液中有特征性尿酸盐结晶。

    二、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结节中含尿酸盐结晶

    三、具备以下12条中6条或6条以上者

    1.急性关节炎发作多于1次;

    2.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高峰;

    3.急性单关节炎发作;

    4.患病关节可见皮肤呈暗红色;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关节炎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7.单侧关节炎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8.有可疑痛风结节

    9.高尿酸血症;

    10.X线摄片检查显示不对称关节内肿胀;

    11.X线摄片检查显示不伴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

    12.关节炎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符合以上一、二、三中任何一个条件者即可诊断为痛风。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表现

       痛风可以因精神紧张、疲劳、饮食过多、酗酒、局部受伤、外科手术和感染等诱发。

       根据痛风症状的轻重缓急,可以分为急性痛风与慢性痛风。

       患者体内有大量尿酸积聚,形成高尿酸血症,如果沉积在骨和软骨上,则可引起关节炎症状,就成为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

       关节痛是痛风最常见的症状。急性发作时,最初多发生在踝、手、腕、膝、肘关节,极少发生于盆骨、脊柱、肩等躯干部各关节。患者第一次发作一般多数在夜间,开始时常为单个关节,呈红、肿、热、痛与运动障碍,关节疼痛如同撕筋裂骨,甚至不能忍受被单的重量,若室内有人走动,较重的震动也觉得受不了。患者还可出现高热、头痛、心悸、疲乏、厌食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每100ml血中尿酸,男性超过6 mg,女性绝经前5mg以上,绝经后大于6mg。急性发作一般持续3~10天,也有数周后才缓解的。病情缓解后,关节外形及运动功能也随之恢复。少数患者在一次急性关节炎后几十年不再发作,但大多数病人经过1~2年又会再次发作,而且常常是多处关节同时发生肿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夏秋季多发。反复发作次数一多,逐渐演变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进入慢性期后,关节呈现肥大,活动逐渐受到限制,其程度则随着发作的次数而增加,最后可形成关节畸形、僵硬。有少数病人初期发作症状轻微而不典型,等到出现关节畸形、痛风结节或肾脏损害等症状时才引起注意。痛风结节活检、关节液偏光镜检查,均可发现尿酸盐结晶。X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嗣后关节附近的骨呈钻孔状或虫蚀样骨质缺损性改变。

痛风发病阶段

痛风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高尿酸血症期:又称痛风前期,在这一期病人可无痛风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

2、痛风早期:此期由高尿酸血症发展而来。突出的症状是急性痛风关节炎的发作。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消失后关节可完全恢复正常,亦不遗留功能损害,但可反复发作。此期一般无皮下痛风石的形成,亦无明显的肾脏病变如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的形成,肾功能正常。

3、痛风中期:此期痛风性关节炎由于反复急性发作造成的损伤,使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破坏与功能障碍,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出现皮下痛风石,也可有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的形成,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减退。

4、痛风晚期:出现明显的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皮下痛风石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容易破溃流出白色尿酸沉淀,若伤口经年不愈,只能进行截肢手术。尿酸性肾病结石有所发展,肾功能明显减退,可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痛风发展很快,不及时发现和治疗的话后果将相当严重。所以痛风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略每一个疑似痛风的不适表现,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把痛风的危害尽量降至最低。

鉴别诊断

       痛风需和多种疾病相鉴别,但近年也有不少2种疾病伴发的报告,例如痛风伴类风湿关节炎。本节只介绍需与痛风鉴别的疾病,不涉及伴发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

       有慢性关节炎的痛风,由于持续关节肿胀疼痛,须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

鉴别要点:

    1.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年轻女性,一般缓慢起病,多呈进行性间歇加重。痛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多在夜间突然关节痛或加重,首发症状常为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早期发作疼痛常可自行缓解,间歇期良好,但关节炎可长期反复发作。

    2.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多发性、对称性的小关节疼痛及梭形肿胀,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晚期才有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罕见单个急性关节炎。而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单侧和不对称性的特点。

    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受累关节有明显的晨僵,晨僵时间往往超过1小时。痛风性关节炎无晨僵的特点。

    4.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类风湿因子阳性,而血尿酸正常,关节液无尿酸盐结晶发现。而痛风患者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尿酸升高,关节液可有尿酸盐结晶发现。

    5.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关节面的融合,而痛风表现为骨皮质下囊肿样缺损性改变。

    6.类风湿性关节炎用秋水仙碱无明显的止痛作用。痛风性关节炎用秋水仙碱有特效。

  二,风湿性关节炎

       20%~50%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鉴别要点:

    1.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日益下降,但痛风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2.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可表现为1日内或数日内游走性多关节疼痛,即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起病。而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早期多有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受累关节逐渐增多的特点,受累关节多为下肢关节且下肢关节的症状重于上肢关节,多呈非对称性肿胀。个别晚期因尿酸盐在组织中广泛沉积而发生关节进行性强直、甚至关节畸形。

    3.风湿性关节炎还应具备心脏、皮肤损害等风湿热的表现,很少累及跖趾关节。

    4.风湿性关节炎血尿酸盐正常,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

    5.鉴别困难时可穿刺抽取关节滑液,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滑液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大量针状尿酸盐结晶。

    6.风湿性关节炎抗“○”阳性,但抗“○”升高只能证明有过链球菌先驱感染,只起到辅助诊断作用,不能仅凭此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对诊断更无特异性,一般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指标。

    三、丹毒

    3%~5%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因关节周围红肿明显容易误诊为丹毒,鉴别要点:

    1.丹毒为链球菌感染所致,沿淋巴管走行,局部皮肤为鲜红色,周围边界清楚,累及关节时关节处压痛并非是最重点。而痛风性关节炎肿胀以关节为中心,压痛点以关节处最重。

    2.患者多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升高多见。而痛风性关节炎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升高者相对少见。

    3.关节滑液中无尿酸盐结晶,血尿酸正常。而痛风关节滑液中有尿酸盐结晶,血尿酸常明显升高。

  四、化脓性关节炎

       5%~8%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可有血白细胞升高、发热,特别是痛风结石伴有破溃时易误诊为化脓性关节炎,但化脓性关节炎有以下特点:

    1.为病原体直接侵犯关节,多见于下肢负重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并伴有高热和寒战。

    2.关节腔穿刺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细菌。常为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及链球菌等。易并发骨膜炎及骨髓炎。

    3.关节液中无尿酸盐结晶发现,血尿酸正常。

    五、蜂窝织炎

       外科医生往往将痛风误诊为蜂窝织炎,误诊原因主要是对二者临床特点不能很好的认识,蜂窝织炎局部有以下特点:

    1。明显红肿,但多为暗红色,周围较淡,边缘不清,红肿范围不以关节为中心,疼痛剧烈,病变向四周扩展迅速。局部常有化脓。

    2.病情严重时可有寒战高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3.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用秋水仙碱治疗无效。

    六、足拇趾滑囊炎

    6%~23%患者误诊为足拇趾滑囊炎,足拇趾滑囊炎有以下特点:

    1.局限在关节内侧骨结构异常突出的部位,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其发作与穿尖头鞋、高跟鞋或步行过多等密切相关,穿宽松软鞋后很快缓解,无夜间急性发作的特点。

    2.逐渐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缓慢长大伴压痛。可扪及清楚边缘,有波动感,皮肤无炎症。受到较大外力后,包块可较快增大,伴剧烈疼痛。此时皮肤有红、热,但无水肿。

    3.穿刺可得滑囊液,急性期可有血性黏液。血尿酸正常,无尿酸盐结晶发现。

  七,骨性关节炎

  约2%~5%左右误诊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有以下特点:

    1.是由于创伤、肥胖、代谢及遗传等因素造成。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全身关节皆可累及,但以远端指间关节,第一掌指关节、跖趾关节、颈腰椎为最常见。

    2.临床表现有骨质增生、关节肿胀疼痛、Heberden s nodes或Bouchard s nodes等。受累关节多为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注:在末端手指关节会出现小的骨质隆起,可称为海伯顿结节(Heberden s nodes)。中间的手指关节处也会出现相似的结节,叫做布夏达结节(Bouchard s nodes)。

    3.X线片可见到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呈象牙质变性,边缘性骨赘及软骨下囊性变,但与痛风的骨皮质虫蚀形成翘突样改变不同。无血尿酸的升高,无尿酸结石形成。关节液及滑膜检查,无尿酸盐结晶。

  八、血管性疾病

       少数痛风患者因伴有跛行(5%~10%),误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以下特点: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青壮年男子,尤有长期大量吸烟嗜好。一般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

    2.病变主要在中小动脉,有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温度降低,肤色苍白或萎黄,时有疼痛。下垂位潮红,远端可有溃疡和坏死。初发时多为单侧下肢,以后可累及其他肢体。

    3.血管造影或彩超容易发现血供障碍。

    九、肾小球肾炎

       40%以上的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即痛风性肾病。大部分痛风性肾病多发生在关节炎之后,少数发生在关节炎之前,后者更容易误诊。痛风性肾病多误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由此贻误了最佳治疗良机,有的患者来诊时已达尿毒症晚期。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

    1.痛风性肾病常有关节症状或伴有关节症状,而原发性肾损害一般没有关节症状。痛风性肾病主要是由高尿酸引起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功能受损较早,早期为肾浓缩功能障碍。尿液变化较少,有轻度蛋白尿,很少有红、白细胞。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较慢,一般为10~15年。而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液改变较重,先为肾小球功能损害,后为肾小管功能损害,继之出现肾功能不全。

    2.痛风性肾病在出现肾小球功能减退后其血尿酸升高与尿素氮、肌酐值升高不成比例,血尿酸/肌酐>1.3,24h尿尿酸排泄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肾功能减退较早,血尿酸、肌酐皆升高,但血尿酸/肌酐<1.3,24h尿尿酸排泄量减少。慢性肾小球肾炎尽管血尿酸升高明显,但很少发生关节炎。

    3.痛风性肾病在关节周围或耳廓处可见痛风结节,而原发性肾损害无此现象。

    4.痛风性肾病经别嘌呤醇降尿酸治疗可使临床症状、肾功能明显好转。原发性肾损害别嘌呤醇降尿酸治疗临床症状、肾功能改善相对不明显。

    5.有学者认为痛风肾病患者尿蛋白圆盘电泳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尿红细胞位相检查为均一红细胞,浓稀试验肾小管功能损害早而明显。这些特点与痛风肾病病理主要累及肾间质小管一致。而慢性肾炎病理基础是肾小球病变,以畸形红细胞、中分子蛋白尿为主,两者截然不同。尿蛋白圆盘电泳及尿红细胞位相检查在两者的早期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十、其他晶体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还需与其他晶体性关节炎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男性中老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累及关节为拇、跖、指掌。发病特点急,午夜凌晨发作,可自行缓解,疼痛程度剧烈较重,发作病程3~14天。秋水仙碱试验治疗显效。实验室检查:①滑膜液和组织活检可见尿酸盐结晶;②x线摄片骨呈凿孔样;③血尿酸水平升高。

       假性痛风:多见于男性老年,为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累及关节为膝髋髂、椎间关节,发病可急,凌晨,可自限,有时重,半天至数周或更长。秋水仙碱试验治疗无效。可见CPPD结晶和软骨钙化,血尿酸水平正常。

       羟磷灰石沉积症:女性略多于男性,常为老年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累及关节为肩、膝、髋、脊柱,症状有时加重,病程较长。秋水仙碱试验治疗无效。

Alizarinred染色可见Apatite结晶,有软骨钙化。血尿酸水平正常。

       类固醇结晶关节炎: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封闭关节发病,非家族遗传病。封闭关节有时急性发作,可较重,病程较长。秋水仙碱试验治疗无效。为类固醇结晶,可见软组织钙化。血尿酸水平正常。

    十一、尿酸肾结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详问病史:包括痛风病史,尿中排出鱼子样砂粒史,食用高嘌呤饮食,如长期食用大量动物蛋白、内脏、海产品、花生及啤酒等或曾服用大量维生素C。

    (2)注意典型的症状:包括肾绞痛和镜下血尿。应详细询问腹痛的性质、位置、放射的部位及腹痛后尿中有无红细胞。

    (3)体检:结石发生梗阻、肾绞痛时,常在肋脊角有压痛及局部肌紧张,待腹肌松弛时可触及肿大有压痛的肾脏。而大多数无梗阻的肾结石,没有明显体征。

    (4)影像学:泌尿系X线检查可以了解肾脏外形、结石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等。但尿酸肾结石为透光结石,在X线平片上不显影,故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

    ①尿路造影:有典型的充盈缺损,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结石梗阻的近侧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在肾功能较差、结石显影欠佳时,可应用大剂量造影剂造影。②B超:方便易行,可估计肾盂积水的程度和肾实质的厚薄。应与其他检查方法配合应用。③CT:对X线不显像的尿酸结石,CT有助于确诊。④放射性核素肾图、肾扫描:适用于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或逆行尿路造影失败者。肾图能确定梗阻的存在,肾扫描可帮助了解结石存在的位置。

    (5)血清学检查:尿酸结石患者常并发高尿酸血症和肾功能障碍,血尿酸、肌酐及尿素氮可有升高。

    (6)尿检查:此类患者尿液多呈酸性,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合并感染时有白细胞及细菌生长。尿沉渣可有尿酸结晶或鱼子样结石。

    2.鉴别诊断

    (1)与其他尿石症鉴别:通过对结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可对不同肾结石进一步鉴别。

    (2)与其他疾病鉴别:急腹症的鉴别,如为女性患者,需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宫外孕等鉴别。右侧肾绞痛需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阑尾炎等鉴别。一般急腹症病情多进行性加重,而痛风引起的肾结石绞痛可为间歇性发作,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之。

2    药物治疗

       痛风是比较容易治疗的疾病,在国外慢性痛风石已不常见,但国内仍常见巨大痛风石,所以应加强医师和患者的认识,及早开始治疗。治疗前首先应找出引起尿酸升高的原因,而不是盲目用药。例如肥胖、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结核药物、利尿剂等)、血液疾病、肿瘤或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原因去除之后,通常血尿酸会恢复正常,痛风也会减少发作。

       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分以下几类:①非甾体类抗炎药;②秋水仙碱;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④别嘌呤醇;⑤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龙等;⑥碱性药物,如苏打片等。

诱发痛风急性关节炎的六大因素

       许多因素均可引起痛风急性关节炎的发作。从临床资料统计看,大约40%~50%的病人均可发现导致关节急性发作的诱因。

       通过对大量痛风患者的急性关节炎发作情况调查,发现疲劳与高嘌呤饮食是最为常见的诱因。有的是在连续加班加点干活、长期出差或搬迁新居等情况下因疲劳过度发病,有的则是在饱食大量鱼、肉类食品后发病。其他常见的诱因包括饮酒、关节局部劳损、过度运动(如长跑、游泳、足球等)、精神紧张和呼吸道感染等。少数病人因房事过度而诱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关节部位受凉、受潮是诱发痛风急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只主要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关节在受凉受潮的状态下,肤温进一步降低,这样有利于血中尿酸在局部沉积,遂诱发关节炎;二是关节在受凉受潮情况下,局部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关节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血循环处于不良状态,于是诱发关节炎。

       就痛风急性关节炎发作诱因的问题,我们经过对538例痛风患者进行统计,得出了如下一组数据(不累计):

疲劳过度:45.7%

饮食不调(进高嘌呤饮食):43.2%

饮酒过量:25.9%

受凉感冒:18.5%

关节外伤:15.5%

过度运动:9.6%

       可见,诱发痛风急性关节炎发作的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痛风患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保养。更为重要的是,痛风患者应及时、积极地采取治疗措施,以尽快康复,早日摆脱痛风的折磨。

痛风石及其好发部位

       病程较久的痛风病人,尤其是血尿酸长期升高得不到及时的控制,经常有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者,可在关节周围或耳廓等处的皮下,发现高出于皮面的黄白色结节,临床称之为痛风石。痛风石是由于血中过量的尿酸沉积于皮下而形成的。沉积于皮下的尿酸盐为白色的结晶状,对皮下组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皮肤及皮下的炎性反应。久之可引起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尿酸盐沉积亦逐渐增多、扩大,结节随之变大,皮肤膨胀、扩张,加上尿酸盐的侵蚀作用,结节可发生破溃。痛风结节一般质地偏硬,状似圆形石子,故称其为痛风石。

       除了神经系统外,其他任何组织和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痛风石,但最好发的部位是足、手附近,尤其是跖趾关节、踝关节、足背等处,以及手指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手背部等。其次是膝关节附近、肘关节及耳廓等处。

       痛风石外观为突起于皮面的圆形结节。初次发生的痛风石,表面皮肤呈黄白色,质度中等,一般没有明显之压痛和波动感,大的如白果,小的如绿豆。随着病情发展和病史的延长,痛风石可逐渐增大,数目也可由最初的1~2个逐渐增多至十几个以上,并波及多个关节周围。时间长久的痛风石,其表面皮肤可由黄白色转为褐黄色或褐色,质地亦可变得更硬。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